English

PC业与VCD业之比较

1998-12-16 来源:光明日报 特邀撰稿人 方兴东 我有话说

近几年,国内信息产业增长喜人,格外引人关注。其中PC(个人电脑)业的表现更是一大热点,在与国外巨头同场竞技中,国产品牌以60%左右的份额担当主角,成为民族产业的一大骄傲。但如果放眼全球,就不得不承认,国内PC业的真实表现远没有人们宣扬和想象的那么美好。甚至连一向“不入流”的VCD业的表现都要胜过PC业。在严峻的挑战面前,更苛刻地审视自己,就会发现中国PC业还任重道远。从以下方面对PC业与VCD业进行比较,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启迪。

1.市场创新

VCD业崛起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创新。此前,几乎所有的家电产品和计算机产品,都是由国外形成市场后直接“推”进来的泊来品。而VCD是个特例。虽然在技术、标准甚至产品上,国内VCD并不是从头到脚的创新产品,但它却只在中国形成了庞大的市场,而开拓市场的也正是彻头彻尾的国内企业。1993年底第一台商品化VCD机在国内问世,1994年全国销量不足1.5万台,市场前景并不看好。但1995年销量增至70万台,1996年飙升至300万台,1997年更高达1000万台,真正形成了一个成熟的规模产业。目前,VCD市场仍处于平衡的增长期。总装机量接近2500万台,占世界VCD市场的60%以上。因此,VCD业是一个自力更生创造成功的产业,是典型的市场创新。这一点国内PC业自叹不如。

2.营销创新

市场的成功,关键要看厂商培育、推动和刺激市场的能力。VCD厂商争夺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的非凡气魄,令PC业厂商自愧不如。从VCD市场初期轰轰烈烈的宣传战、价格战,演变到大手笔的广告战,再到买一赠一的礼品大战,以及广受非议的超强纠错大比武,可谓一招不成又生一招。在市场成熟后,为进一步刺激消费,更激烈的“品牌战”开始上演。一些不安份的厂商折腾出“优等品”风波,又一番市场猛炒。随后着手产品升级,爆发了CVD和SVCD标准之战。在“内战平息后,大家又开始围绕“超级VCD协同宣传,共同消除消极影响。同时,VCD服务之争也趋于白热化,“一年包换,终身维护的超常承诺更是PC厂商无法比拟。至今,PC业内除渠道、价格、媒体宣传等竞争招术外,并没有什么创新的市场推广办法。可以说,在广告、营销、服务、品牌方面,VCD比PC更成套路,更得心应手。

3.产品技术创新

VCD1.0、VCD1.1、VCD2.0等产品标准均由几大国外家电巨头共同设定。在成功创造市场后,国内厂商开始有意识地推广产品技术升级,参与新标准的制定,并出台了“中国版权,世界标准的VCD3.0和超级VCD两项标准,后者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数字视听产品技术标准。这两个标准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产品本身是否成功,而在于国内厂商可以自己主导命运,可以更好地控制国内这块令洋巨头们垂涎的大市场。在未来DVD、HDTV等视听产品的标准改进上,中国就有机会获得一定的发言权,因为我们手中握有这样一个筹码:国内VCD厂商占据着庞大的事实市场。而且,国内VCD产品本地化特色和性价比优势也成为抵挡洋品牌的最佳屏障,使垂涎国内市场的国外家电巨头也一筹莫展,难以打开局面。反观国内PC业,完全受制于国外的技术和标准,在产品标准上没有什么发言权。

4.产品国产化

尽管PC业“国产品牌喊声嘹亮,国家也全力扶持,但比起PC,VCD才是更纯粹的国产货。虽然机芯和解码芯片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,但凭借规模生产所带来的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,以及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艺术,VCD解码芯片已由初期每片60-70美元,迅速压低至1-10美元左右。目前机芯和解码芯片的成本仅占VCD总成本的20%以下,绝大部分零组件均可国内生产。相比之下,一台典型的主流国产PC机中,占成本60%-80%的核心部件(CPU、硬盘、内存、显示卡、主板、光驱、软驱等)依赖进口。而且由于国内PC厂商技术力量有限,产量不高,零组件的讨价还价能力极低。许多所谓国产部件,也只是进口元件的组装。也许“国产品牌这一概念不能理解得太狭隘,但关键部件严重依赖进口,就等于把一台PC机的大部分利润交给了国外公司。因此,PC业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组装工业。更贴切的说法,应是另一种零组件打包集成的变相代理业而已。

5.产品本地化

VCD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对路。不仅扎扎实实地创造出市场需求,而且很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,千元左右的VCD机,平均每年每台15张左右的碟片消费量和50张以上的播发量,实实在在,让用户物尽其用,物有所值。VCD没有PC那样附着高科技的光环,也没有过份哗众取宠粉饰诱导,而是确确实实满足了12亿人口的文化娱乐需求,为人民生活添彩不小。而万元上下的PC尽管戴着高帽,但洋味十足,中文应用软件极欠开发,计算能力严重过剩,产品价格贬值迅速,其浪费状况是不争的事实。对于崇尚节俭的老百姓来说,PC还不是理想的消费和投资,这也是目前国内PC业难以迅速打开局面的最本质障碍。

6.市场机制

VCD是一种投资行为,“搞得好起楼,搞不好跳楼,这种危机感使厂商们必须在市场上学会“自由泳。他们没有以“高科技的名义向国家讨要优惠政策,讨要贷款支持,而是以市场为导向,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自己的命运。相形之下,国内PC厂商包括几大著名厂商,仍在哭穷喊穷要求减免利税,或四处寻求国家部门、地方政策的支持。这几年,VCD厂商一下子冒出300余家,仅常见品牌就有数十种,其重复建设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。PC业也是一样,1997年热热闹闹上品牌,一下子涌出二三十家。可不到一年,大多数品牌已是此时无声胜有声。一方面反映了PC业投资的盲目性,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太差。

7.品牌战略

现代市场竞争最终是品牌的竞争。VCD业的品牌之战将国内品牌宣传推向了极致。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VCD广告有时多达20~30块之多。如1998年爱多投入广告费2.1亿元,步步高1.23亿元,新科1.2亿元。这种大手笔的投入使VCD业树起了一大批知名品牌,而品牌形象的树立,也已从单纯的广告轰炸,上升到产品质量和服务。虽然有的PC厂商开始尝试电视广告,但广告开支严重依赖英特尔等零组件厂商的回扣和支持。在消费市场,PC厂商的知名度和品牌号召力远远低于VCD厂商。

8.带动相关行业

PC业和VCD业一样,是典型的软、硬互补互动的产业。中国软件业发展缓慢,一方面是受盗版影响,另一关键因素则是缺乏一个庞大的PC市场基础,不能使软件业和硬件业处于一种互相制约的状态。虽然全国PC机总量已达1000万台,但在城市家庭的普及率不足2%。而VCD业却是另一番风景,两三年就使VCD装机量达到2500万台,城市家庭普及率达30-40%,并仍保持着千万台以上的销售势头,极大地刺激了软件市场及附属产业的繁荣。反过来,又加快了硬件市场的发展,形成了互为推动的良性循环。1997年全国VCD盘片销量1.4亿片,1998年可达2.5亿片以上。而1997年软件光盘是600万片,仅为VCD的4.2%。

9.合作意识

VCD市场尽管竞争激烈,但厂商们却时常能坐在一起,他们的“圆桌会议成了一大奇观。没有政府部门的强制,也没有谁来牵线,VCD厂商自我组织,坐在一起,商谈对策。从早期的价格战,到与芯片厂商的讨价还价,到抵挡不规范的评奖,到共同制定新的产品标准,以及共同投资推出新标准碟片,到近期标准之争的联合行动,可以说正是VCD厂商的彼此合作彼此竞争,才有了VCD市场的兴旺。相形之下,国内PC业厂商长期老死不相往来,一家比一家显得牛气,没有携手合作意识和共同开拓市场的举措。加上市场缺乏领导厂商,大家都处于自唱自赏的孤立状况。而且由于技术、质量所限,与国外品牌处于不同的竞争层面,因此国内PC厂商只能互打“内战”,市场措施都彼此蕴含杀机。偶尔在媒体的撮合下坐在一起,就针锋相对,互不相让。行业内合作精神的缺乏无疑是制约中国PC业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。

10.未来对策

一个产业最大的危险就是昙花一现。VCD作为一种过渡产品,更是充满风险。VCD厂商很清醒,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,几大厂商很快着手开辟新的利润来源,他们处于消费电子领域的最前沿,在数字家电方面占有优势,除VCD、SVCD、DVD外,机顶盒、功放系列、无绳电话、可视电话、高清晰度数字电视、DWB设备等数字家电均可成为未来新业务。爱多还准备插足彩电市场;步步高的无绳电话、学习机在俄罗斯、东欧的销售也十分成功。一些厂商将CVD打向香港,反应良好。PC业同样面临挑战,网络的崛起将使PC受到最直接的冲击。甚至可以说,网络要真正走向大众,就是要尽早摆脱对PC的依赖。网络计算机、Java装置、WebTV、机顶盒、掌上电脑以及具有网络功能的各种新装置都会有巨大的机会。技术不再是这些产品命运的主导因素,它们不但要与PC竞争,还要彼此间竞争,比的就是看谁能把握市场的脉搏,看谁能正确运作市场,抢先占据竞争的制高点。在这种形势下,崇尚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全的传统PC竞争模式将失效,其竞争形势将更接近于VCD业的市场状态,因此,VCD业面向大众市场的市场推广手段、渠道模式以及品牌树立等方面都是值得PC业借鉴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